在黄石市很多家长的心中,湖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(黄石一中)很“神奇”,这所曾经被称为“第一养老院”的学校,连续三年实现了本科上线人数每年增长100多人。这个成绩,让曾经质疑的声音变成了赞叹。
而在黄石一中师生的心中,校长姜小燕也很“神奇”:30年前,她放弃了省城银行的高薪工作回乡任教;3年前,她放弃提拔,选择接手陷入低谷的黄石一中,只因“为了与学生在一起,我愿放弃一切”。教历史,她是湖北省优秀历史教师,还是黄冈名师、黄石市学科带头人;当校长,她在学校改革中无惧阻力、坚守原则,让学校本科率翻了近4倍。2025年高考,学校特殊本科上线129人,本科上线646人。这个成绩比她三年前接手校长时分别增加了120人和500人。
更具“神奇”色彩的是,近几年,学校生源开始回流,家长的评价从“投诉不断”变成了“感恩不尽”:“孩子在一中不仅成绩得到提升,更学会了做人。”今年6月,黄石一中4名少年生死时速救老人的事迹获得了央视全平台点赞,一批批学业与品德兼优的时代新人在学校涌现。
选择:三十年的教育长跑
这种“神奇”的底色,是姜小燕用三十年写就的无悔抉择。1995年,湖北大学优秀毕业生姜小燕被分配到武汉某银行工作,在那个“铁饭碗”备受追捧的年代,她的工作让许多人羡慕。然而,一年后,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——辞职回乡,成为一名中学教师。
“当时家里人都反对,觉得我疯了。”姜小燕回忆道,“但我就是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。” 那年秋天,她提着行李走进蕲春一中校门时,老校长看着这个放弃“铁饭碗”的姑娘直摇头:“小姜啊,你以后会哭的。”
哭的时候确实有。初登讲台,她发现历史课被学生称为“催眠课”,学生上课时还喜欢和她“抬杠”。经过一番摸索,她自创了“五步教学法”:用蕲春方言演历史人物,带学生用土豆模拟考古发掘,让学生用绳结记录“百家争鸣”……这种“不守规矩”的创新劲头,最终结出丰硕果实:她带的第一届学生高考历史平均分全县第一,自编的《历史情境教学案例集》被黄冈市推广。
她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,而是用生动的历史故事、贴近生活的案例,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。
“姜老师的课,我从来没走过神。”学生王磊(化名)回忆道,“她讲‘鸦片战争’,不是直接讲课本,而是让我们模拟当时的清政府官员和英国商人谈判,自己思考‘如果我是林则徐,我会怎么做’。那节课,全班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,下课铃响了都没人愿意走。”
姜小燕的教育理念很简单:“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光体。” 在蕲春一中时,她坚持“从最后一名抓起”,作业批改从不敷衍,而是给每个学生手写评语。
2019年,高三学生周俊章因脊髓性肌萎缩症无法正常行走,姜小燕破例为他调整班级,并坚持每天课间去看他。“校长妈妈,有您在,我就觉得特别有力量。” 周俊章在毕业信中写道。最终,他以超出一本线30分的成绩考入大学。
在黄石一中,这样的故事仍在延续。
高一(7)班的班主任带着一个垂头丧气的男生来到校长办公室。“校长,这孩子已经连续三天没交作业了,还私自带了手机来学校,今天还说想退学……” 男生叫张明(化名),中考成绩刚过录取线,入学后沉迷手机游戏,经常在课堂上睡觉。姜小燕没有立即批评他,而是拿出自己的手机:“来,加个微信。”接下来的两周,姜小燕每天午休时都找张明聊天。有一天,她突然问:“你玩王者荣耀吗?能不能教教我?”张明愣住了。在校长办公室,这对“师徒”打了一局游戏。结束后,姜小燕说:“游戏打得不错,但你知道职业选手每天训练多久吗?至少8个小时。你现在每天玩4个小时,既成不了职业选手,又耽误了学习。”第二天,张明主动上交了手机。2025年高考,他考出了超出预期80分的成绩。毕业典礼上,他红着眼眶说:“谢谢校长没有放弃我。”
高三(4)班的学生刘芳(化名)在一次体育课上意外骨折。医生建议休学,但女孩哭着说:“我要参加高考!”姜小燕立即召集教务、后勤等部门开会,安排专人接送,定制带扶手的特殊课桌。高考当天,姜小燕亲自推着轮椅把刘芳送进考场。当女孩考完最后一科时,发现校长还在考点外等她。“我就知道你能行!”这个拥抱让在场家长都湿了眼眶。
高一新生柯涵菲面临选科困惑,想读文科又担心录取率低,情绪很低落。姜小燕约她在操场散步,帮她分析优势:“你双语突出,文学素养好,数学虽有短板,但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。”这次谈话让柯涵菲豁然开朗,坚定选择了文科。姜小燕专程到柯涵菲家进行家访,这个普通学生没想到校长会来,感动得热泪盈眶。姜小燕耐心听取她的想法,为学业规划出谋划策。
无论是学生、家长,还是教师口中的姜小燕,他们都会不自觉地用“温暖”这个词,温暖不是刻意的关怀——她记得住每个学生的选科意向,说得出青年教师的家乡特产,甚至能在嘈杂声中听出是哪个孩子在咳嗽。或许这就是教育最本身的模样:用生命影响生命,以心灵唤醒心灵。
破局:重塑一所学校的灵魂
2021年,已在蕲春一中工作26年的姜小燕面临人生重要抉择。组织拟提拔她为副县级领导,与此同时,陷入低谷的黄石一中正在全国招聘校长。当时的黄石一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境:优质生源严重流失,教师队伍士气低迷,社会评价跌至谷底。
在面试现场,评委问:“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改变这所学校?”姜小燕的回答朴实有力:“就凭我愿意和学生在一起,愿意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。”
刚进入黄石一中,姜小燕就听到有教师戏称:学校来了个“灭绝师太”。到任后,她推行的“五个一”日常管理制度,最初被教师戏称为“紧箍咒”:每天听一节课,与一名教师谈心,和一名学生交流,阅读一小时教育专著,撰写一篇工作反思。改革带来的阵痛是剧烈的。姜小燕回忆道,“但我知道必须坚持。”她顶着压力推进改革。管理理顺后,她又相继推行了课堂改革、人事改革、课程改革和绩效改革。有教师回忆道:“有一天我上课走神,突然发现校长坐在最后一排记笔记。”正是这种“认真”,让教师备受感染,重新找回了教学的热情。
姜小燕主导的“三三制”课堂改革(课前3分钟演讲,课中30分钟精讲,课后3道拓展题)也曾引发轩然大波。“刚开始学生不适应,有家长直接到办公室拍桌子。”教务主任李建军(化名)说。但半年后,这种模式的效果开始显现:2023年期末考试,学校平均分提升了27分。
2021级(8)班曾是全校闻名的“问题班级”:月考平均分年级倒数第一,一学期更换3位班主任,家长怨声载道。姜小燕决定亲自带这个班。她做了三件事——“优点发现表”:每周让学生互相写出同学的3个优点;“校长午餐会”:每周随机邀请5名学生共进午餐;“学科擂台赛”:用游戏化方式复习知识点。一学期后,这个班的历史平均分提高了22分。毕业时,全班学生送给她一本手绘纪念册,扉页写着:“谢谢您让我们相信,我们不是‘坏’学生。”
“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。你看‘心’字最底下那一点,要写得够重,才能托住上面的笔画。”
三年间,面对重重压力和阻碍,姜小燕没有退缩,她用铁腕和柔情,让黄石一中脱胎换骨:学生从“上课睡觉、下课玩手机”变为“晨读琅琅、晚自习静默”;教师从“到点下班”变为“主动加班答疑”;社会评价从“千万别去”变为“低进高出”的典范。
2023年,学校获黄石市政府“集体记功奖”,2024年获黄石市教育局颁发“高中教育质量卓越贡献奖”,连续三年,每年都有400多名中考低分考生逆袭高考成功。
淬炼:“风暴”中的教育人生
初到黄石一中的日子里,姜小燕在沮丧的时候,总时不时想起帮助过她的李金安老师,“他50多岁了,要求很严,但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特别包容,生活中没有他不会做的,工作中给予我们充分信任。”那时学校有个惯例,年轻教师得在高一高二待两个轮回才能上高三,由于表现突出,她第一轮就直接上高三,学校有领导提出质疑。这时,李金安老师站出来说:“姜小燕很敬业,有拼劲,我觉得没问题。”“信任年轻人,给予包容”,这是李金安老师给她上的最好的一课。
在新教师入职仪式上,青年教师杜雨珊紧张得把欢迎词说错了三次。散会后,姜小燕悄悄塞给她一张纸条:“我第一年上课时,把‘文艺复兴'说成了‘文艺复习’。” 这位90后教师记录下校长给的“三把钥匙”——“青蓝工程”,为她配备特级教师导师,每周联合备课;“容错机制”,允许新教师用录音笔复盘课堂,不公开评课;“校长咖啡时间”,每月一次,青年教师可畅谈困惑。“上学期我班学生打架,姜校长没批评我。”杜雨珊说,“她带着我复盘到晚上十点,教我‘问题预判五步法’,现在班里再没出现过类似情况。”
有时候,姜小燕觉得自己的人生极具戏剧性。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“铁娘子”,在生活中承受着怎样的重担。
2012年冬天,一向硬朗的父亲突然中风倒下。彼时,她是蕲春一中副校长,肩上压着全校的教学担子,手里还攥着两个班的教案。她没有声张,只是每天天不亮就赶到医院,深夜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。晨光未起时替父亲擦身,夜色深沉时听监护仪的滴答声,她在病床与讲台间来回奔命,连同事问起,也只低声说:“去看个远房亲戚。”父亲心疼女儿,未等痊愈便执意出院,回家不足两月,竟溘然长逝。树欲静而风不止——那场未尽的孝,成了她心底永久的裂痕。
2021年,丈夫陈正朋突发脑溢血,在武汉协和医院ICU里昏迷了整整44天。那年的五月,高考的倒计时声与呼吸机的警报声交错撕扯着她的神经。医生委婉劝她“早做打算”,可她的手死死攥着病床栏杆,指甲掐进掌心:“治,一定要治!”白天,她站在高三教室的讲台上,声音稳得像没起过波澜;深夜,她蜷缩在ICU外的长椅上,泪痕干了又湿。
来到黄石后,姜小燕开始了更为艰辛的“二次创业”:白天她是雷厉风行的校长,晚上和假期她是病榻前的妻子。
如今的黄石一中校园里,师生们常见她雷厉风行地穿梭于教学楼间,却鲜少有人见过她凌晨给护工发信息叮嘱喂药的样子。儿子尚未成家,丈夫每年的医疗费像无底洞,365天,她拆成两份:工作日属于学校,节假日留给病榻。有人问:“这么苦,怎么还笑得出来?”她望向在操场上奔跑的学生,眉眼柔和:“心里装着人,路就不会黑。既然选择了教育,就得扛下去。”
如今的黄石一中,早已不是三年前那所被人戏称为“养老院”的学校。晨读时琅琅的书声,晚自习时专注的静默,都在诉说着这所学校的蜕变。而更让人动容的,是那些发生在细微处的改变:曾经沉迷手机的学生,现在会主动帮食堂阿姨收拾餐盘;曾经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,在“校长午餐会”上侃侃而谈自己的人生规划。
“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。”她说,“当你真心把每个孩子放在心上时,你就会发现,他们也会把你的心,装进他们的未来里。”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BbHiChguuzf87pCBeXeTc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