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湖师

【长江教育传媒】系统重构 范式鼎新 聚力融合——全面提升师范教育综合改革创新质效

新闻来源:长江教育传媒发布时间:2025-10-14浏览次数:10


强国必先强教,强教必先强师。根据湖北省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工作部署,湖北师范大学坚持以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系统重构人才培养模式,建立新课程五大模块,强化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,着力培养大批“面向未来的全科型教师”,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师范院校的智慧和力量。

系统谋划,高位推进:加快构建师范教育改革的新格局

科学谋划,制度重构。学校党委把师范教育改革列为“一号工程”,成立由党委书记、校长任“双组长”的师范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,下设办公室及若干专项工作组,构建党委统一领导、部门协同推进、院系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。学校系统组织专题调研、专家论证和研讨交流,党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改革举措,审议印发《湖北师范大学师范教育综合改革任务清单(2024—2026年)》,设立专项资金,配备专职人员,围绕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质量保障等关键环节制定并完善制度10余项,以制度刚性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。

结构调控,层次重塑。学校探索实施“3+1+2”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,依托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,着力推动学校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师范教育由“本—硕”向“硕—博”跃升。同时,学校遵循人口结构变化规律,实施“优培调招”计划,稳步扩大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,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,调增物理、数学等本科师范专业招生指标,相应减少英语、历史等专业招生人数;指导文理学院2025年停办音乐教育、美术教育专科师范类专业,实现结构与层次、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。

整体布局,平台重建。学校投入2.2亿元高标准新建未来教师智慧教育中心大楼和STEAM教育大楼。项目以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大平台为核心,集成综合科学素养、教师教育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三大模块,同步建设智慧图书馆、教育资源库、STEAM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子系统,构建覆盖教学、研究、实践、服务的智慧教育平台和教师综合发展支持体系。学校成立“未来教师协同提质创新发展中心”,依托鄂东南数据分析研究中心、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、湖北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等高水平平台,重点建设工程中心、数学中心、科学中心、艺术中心、实践中心,形成“五中心”协同育人新格局。

创新驱动,数智赋能:总体重构未来教师培养的新体系

坚持学科水平与全科素养共进。学校以“学科固本、全科赋能”为核心理念,经深度调研与多轮专家论证,在原有的通识教育、专业教育、教师教育、集中实践四大模块基础上,系统重塑“教育价值引领—学科专业水平—全科综合素养—数字运用能力—实践创新经历”五维人才培养模型,并严格对标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和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(暂行)》,压减学科专业核心课程10%,同时依据学科属性,增设“数学思维”“工程思维”“艺术审美”“历史文化”“科学文明演进”“STEAM教育理论与实践”等跨学科模块,使全科综合素养课程占比突破20%,形成“主干学科夯基、交叉学科拓维”的立体化课程矩阵,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学科深度与全科广度。

倡导教学能力与育人实践并重。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升级“教”的专业能力,强化“育”的综合实践,实现“能教会育”一体化课程优化重组。增设教师职业语言与实训、教学大纲设计、AI+教材分析等关键教学能力课程,全面构建“思政实践、体育实践、美育实践、劳动实践、教育实践”五大实践课程,新增校园艺术活动创编、教育工具创新与应用、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、班级管理与家访沟通实训等系列育人实务,总学分占比达32%。学校优化教育实习过程,与中学建立“协同教研”“双向互聘”“岗位互换”等机制,师范生在优质校跟岗实践时长占比75%,在薄弱校开展“教育问诊”活动230余场,相关案例获省级基础教育创新案例一等奖,有效增强从教适应力。通过实践,可实现师范生既能“站稳讲台”,更能“走进学生”,真正成长为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。

突出数智素养与跨界思维齐驱。学校以师范生“数智能力+跨界思维”双核驱动,让课堂成为技术与教育、学科与社会、现在与未来交汇的实验场。学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,新增“数智运用能力”模块。开设《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》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》《AI+教学设计》等课程,系统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和AI应用能力。积极开发数字资源,目前建有优质数字课程27门,一批数字课程在建,立项数字教材22种,所有资源均开源开放,支持师范生进行二次开发、本土化改造、跨学科融合,真正让数智技术成为未来课堂的“教学母语”。率先开展专业优化,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工作,打破“单一学科、单一学段”的传统路径,全校14个专业列为改革试点单位,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、化学、英语、小学教育等专业进行内涵重构,打破专业壁垒,强化项目式教学,用跨界视角重新定义“未来教师”的身份,持续推进师范生数字素养与跨界思维同步进阶。

共建共享,深度融合:聚力打造校地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新范式

打造师范生培养共同体,创新协同育人机制。学校积极推进“校地师范生培养共同体”建设,在湖北省率先建立“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”,制定完善多份校地协同制度文件,构建“黄石—湖北师范大学”师范生共育机制。以实验区为平台,在湖北省黄石市设立50余个“两站双基地”(名师驻高校工作站、高校基层工作站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与师范生实习基地),每年统筹安排1100余名师范生进入基地开展教育实习、见习与研习。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,学校选派师范生在黄石市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一等奖,连续五届荣获“田家炳杯”全国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,并连续十年蝉联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。

构筑师资培训共同体,推动双向赋能发展。学校持续强化教师职后发展合作,充分发挥师范教育品牌效应,设立“黄石市教师教育培训基地”,共同策划实施“国培”“省培”项目18项,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超过2800人。近三年,面向黄石市在职教师开展非全日制专升本和教育硕士培养,共招收专升本637人,教育硕士202人,显著提升了区域教师学历层次。这一举措既强化了地方师资队伍建设,也反向促进了学校师范教育体系改革。优秀培训教师以卓越教师、实践导师、合作导师等身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,开展专项指导,形成双向赋能、耦合共进的师资发展新机制。

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,实现校地融合共赢。学校坚持“校地共建、助力薄弱校改造、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”的校地融合原则,全面打造“校地教育发展共同体”,以共建附属学校为抓手,探索U-G-I-S(高校—政府—研究机构—中小学校)的协同育人新模式。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3所附属学校,托管帮扶1所乡镇高中,通过品牌输出、诊断评估、校长选聘、教师培训、资源引入、难题协调、定期督学、教育实习、定向招聘及教科研指导等系统性举措,实现办学生态、质量与声誉全面提升。附属学校高质量发展反哺大学师范教育,为学校提供优质生源、稳定实践基地和教师就业岗位。学校依托师范品牌,通过“传帮带”助推附属校特色建设,实现深度融合、协同共赢,有效推动了师范教育改革的创新与突破。


原文链接:https://article.xuexi.cn/articles/index.html?art_id=4185542990518010691&item_id=4185542990518010691&study_style_id=feeds_opaque&pid=&ptype=-1&source=share&share_to=wx_single





返回原图
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