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湖师

【荆楚网】东湖评论:新时代师范教育改革“湖师方案”

新闻来源:荆楚网发布时间:2025-11-07浏览次数:10


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“源头活水”,其质量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成长成才。历经十五年的实践探索,湖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“锚定核心素养,思政实践双驱”师范生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成绩。学院创新性提出“师范生发展核心素养”概念,构建“一引二融三育四赛”培养模式,为新时代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湖师方案”。

直面时代需求:破解培养痛点,扛起师范使命

近年来,部分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院校转型中,逐渐出现“重学术轻师范、重知识轻技能、重理论轻实践”倾向,师范特征日益弱化。

此举直接导致师范生培养陷入多重困境,培养理念落后、模式陈旧,协同育人机制薄弱,人才供给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。部分师范毕业生“师德素养不高、教育情怀不浓、教学技能不强”,入职后面临“不乐教、不善教、不适教”尴尬,甚至出现“下不去、用不好”问题,难以满足基层对优质师资的需求。

作为湖北省属重点师范院校,湖北师范大学始终坚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初心,深知地方师范院校在服务基础教育、培育乡村教师中的关键作用。面对师范生培养痛点,数学与统计学院率先行动,自2010年起,紧密结合数学师范专业建设实际,启动师范生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探索。

三大创新突破:构建新体系,锚定素养目标

此次改革围绕“培养什么样的师范生”“怎样培养师范生”两大核心问题,实现从概念到理念、再到模式的全方位创新。

首提“师范生发展核心素养”,明确育人“坐标系”。类比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》框架,2018年学院教研团队首次提出“师范生发展核心素养”概念,明确其为“适应教师职业终生发展和基础教育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”。该概念结合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“一践行三学会”(践行师德、学会教学、学会育人、学会发展)要求,构建“一个核心、四个方面、八个素养”体系:以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教育者”为核心,围绕“职业品格”“教学能力”“育人能力”“职业发展”四维度,涵盖“师德规范、教育情怀”“教学技能、学科知识”“班级管理、综合育人”“沟通合作、反思创新”八大素养。这一概念为师范生培养搭建清晰“坐标系”,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从“模糊化”转向“精准化”。

确立“双驱”理念,把握育人“方向盘”。基于“师范生发展核心素养”内涵,学院进一步提出“锚定核心素养,思政实践双驱”教育新理念——以“师范生发展核心素养”为根本目标,以“思政育人”和“实践育人”为双驱动力,实现三者深度融合。突出思政育人“引领性”,将师德规范、教育情怀培育贯穿培养全过程,通过党建引领、课程思政、党团活动、社会实践、师德讲座等形式,厚植师范生“爱教、乐教、善教”职业信念,让“服务基础教育”成为内在追求。强化实践育人“支撑性”,打破“重理论轻实践”局限,将实践环节从“毕业实习”拓展为“四年一贯制”,覆盖课堂模拟教学、中小学顶岗实习、义务支教、社会服务等场景,让师范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、锤炼能力。实现双驱“协同性”,推动思政教育融入实践环节,如在支教中突出“党建引领”开展红色教育;让实践成为思政“活课堂”,使师范生在服务基层中深化教育情怀,破解“思政与专业脱节、理论与实践分离”难题。

构建“一引二融三育四赛”,打造育人“全链条”。为落地理念,学院创新构建“一引二融三育四赛”培养模式,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育人环节,实现“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”育人。“一引”:以党建思政为引领,解决“不乐教”问题。建有校级“学生党建特色工作基地”“党团与班级管理名师工作室”,通过“领航支部”带动班团建设,推行“党小组联系班级、党员联系寝室”“周日晚学习”制度,以“党洒温暖阳光,情暖留守儿童”等志愿活动创建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帮扶机制,提升师范生师德与教育情怀。“二融”:推动“思政与专业”“理论与实践”双融合,解决“不善教”问题。将师德规范写入人才培养方案、教学大纲及教案;增加实践课程学时,推进“校-校”协同,联合黄石一中、黄石二中等中小学开发实践课程、邀请一线教师指导,提升学生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。“三育”:实施课程、实践、文化“三育人”,深化“善育人”能力。推行“门门课程有思政”,通过案例分析、情景模拟强化师德养成;依托“青马驿站”“四点半课堂”“希望家园”等基地开展见习、实习、支教;以“六学”“听说读写练”“名师讲堂”等第二课堂活动覆盖四年,涵养人文情怀与职业精神。“四赛”:搭建数学竞赛、数学建模、教师技能、创新创业“四大竞赛”平台,解决“不适教”问题。以“课程+社团”模式组织竞赛,实现“以赛促学”提升知识应用与反思创新能力、“以赛促教”强化教学技能、“以赛促创”培养沟通合作能力,适配基础教育改革需求。

成效显著:师范生质量跨越提升,专业建设突破

经过多年实践,“锚定核心素养,思政实践双驱”模式成效凸显,既推动师范生核心素养质的提升,也实现学院师范专业建设“全面突破”,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改革标杆。该培养模式在湖北师范大学多所师范专业推广,并被多所省内外高校借鉴。

师范生从“不适教”到“善育人”,基层任教成主动选择。如今,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师范生已摆脱“师德不牢、技能不强”标签,成为基础教育领域“香饽饽”。竞赛成绩亮眼,近五年,仅数学师范生获省级以上奖项近500项,教学技能竞赛获奖数量连续多年居全省数学师范专业首位,全国同类竞赛中亦名列前茅,彰显“以赛促学”成效。从教意愿强烈,近五年毕业从教比例从80.5%逐年攀升至90.7%,远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;84%毕业生赴基础教育一线,31%主动选择乡村中小学,部分毕业生奔赴新疆、西藏等边疆地区,以行动践行教育情怀。用人单位认可,第三方调查显示,用人单位对该院师范毕业生专业满意度93.05%、综合素质满意度91.46%,总体满意度达92.53%,不少毕业生快速成长为基层学校教学骨干。

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整体提升”,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。培养模式改革带动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“全面开花”。教科研成果丰硕,近年学院教师完成省级以上思政、教研项目7项(在研2项),出版著作3部、教材6部,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;科研领域亦成果显著,完成国家级项目10余项、省级20余项,年均发表专业SCI论文40余篇,实现“教学与科研”协同发展。教师能力提升,2019年以来,学院教师在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、校级教学创新大赛、课程思政设计大赛中表现突出;“数学教育教学团队”“数学系”先后获评“湖北省教学团队”“湖北省基层教学组织”,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。

辐射推广:从“湖师经验”到“全国共享”,服务教育显担当

好模式既要“自身硬”,更要“辐射广”。学院“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建设经验,通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、“领航支部”公众号等平台广泛传播,吸引山西、湖北等省内外多所高校前来交流学习。不少高校借鉴其模式经验,推动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。

教学实践经验“跨校分享”,媒体聚焦“湖师故事”。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、网络媒体、教育年会等渠道,向本校其他学院及同类院校分享“一引二融三育四赛”模式经验,带动该校其他师范专业教学技能竞赛成绩显著提升。《光明日报》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其党建育人、学风建设、推动师范生就业、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,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。

社会服务“扎根基层”,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。学院积极发挥师范院校优势,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。教师培训方面,近年承担国家级、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(国培、省培)项目,累计培训基层教师超1000人次,助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、提升教学能力。义务支教方面,组织师范生开展“彩虹计划”“希望家园”等“乡村振兴・教育帮扶”活动,累计服务乡村中小学生超2000人次,为乡村孩子送去优质课程与知识关怀。社会实践方面,利用寒暑假开展“基础教育现状调研”“红色文化宣讲”“青马驿站”“四点半课堂”等活动,既让师范生深入了解基层教育需求,也为地方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,获良好社会反响。

当前,我国基础教育正从“基本均衡”向“优质均衡”跨越,对高素质师范人才需求更为迫切。未来,湖北师范大学将继续深化“锚定核心素养,思政实践双驱”模式改革,完善“校-地-校”协同育人机制,着力培养更多“厚师德、会教学、善育人、能发展”的优秀师范生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。而这一“湖师经验”,也将在全国师范教育改革浪潮中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书写新时代师范教育新篇章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m.cnhubei.com/content/2025-11/06/content_19635161.html





返回原图
/